自主招生为进高校增路径
自主招生又被称之为自主选拔,于2003年被首次提及。
这一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做好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通知中指出“为了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招生录取制度改革,扩大高等学校招生自主权,培养教育创新人才,全面推行素质教育,2003年在部分高等学校中开展自主选拔录取的试点。”
“这份文件就标志着自主招生政策的落地,当时它的目标是深化高校招生改革,为高水平大学选拔一些创新人才。”北京师范大学招生办主任虞立红说,自主招生政策的实施,使原来的高考“独木桥”,变为了多种道路。
最初试点仅有22所高校,2003年自主招生人数仅为2000人。但由于发展迅速,到2010年,参与自主招生的高校已有80所。这也成为了大多数优秀学生在高考前必然尝试的路径。
2009年,北京大学推出的“校长推荐制”,更是将自主招生推上了风口浪尖,获得了空前的关注。同期,少部分高校也开始尝试建立小规模的联考。
一年后,2010年,小联考飞速的演变为了全国高校大规模地联盟,形成了三大一小的四座阵营。其中,单单是以清华大学为首的“华约”和以“北京大学”为首的“北约”,便集中了大陆地区传统实力较强的19所高校。
正是在这一年,合肥第一中学读高三学生李帅君,第一次听说了自主招生,“当时华约、北约、卓越这些联盟刚刚形成,大家讨论得也比较厉害。”
在此之前,李帅君一门心思的想通过高考考入心仪的大学,“联盟形成后,才开始听到传言说有自主招生这个政策,而且有很大优惠,所以才开始了解。”
高三上学期,在和父母的共同参谋下,李帅君参加了“北约”和“卓越”两大联盟的自主招生,“当时刚报名时自己成绩不太好,不敢报太高的学校,就报了四川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山东大学这几个学校。”
报考后,凭借着曾获得合肥市物理竞赛一等奖,李帅君顺利拿到了考试资格,但他并没有对自主招生抱有太大希望,“一直都是以高考为目标的,只是在离自主招生考试还有两周时开始做一些竞赛题。”
李帅君告诉澎湃新闻,当时他所在的自主招生班几乎有一半学生参加了自主招生,“我们年级有10个自主招生班,都是当初中考自主招生进校的学生,基本每个班都有20多人参加。”
高三上学期,李帅君参加了四川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的考试,在下学期开学不久,就拿到了两所高校的降分录取资格,“当时川大是降20分,华南理工是降10分。”
但这个结果并没有让他很惊喜,“整个高三我成绩进步比较大,实际上到了下学期已经有了更高的目标,所以也没太看重降分资格,就是想作为保底,重点还是高考。”
然而在高考过程中,由于粗心大意,李帅君在一向擅长的理科综合卷上填错了答题卡,“扣了大概有12分。”最终他的高考成绩616分,而当年安徽省理科一本线的分数是534分,高出了一本线82分。
“这个成绩是比较尴尬的,更好的学校可以上,但选不了好专业,而利用加分政策,两所高校的好专业都能挑,”在反复衡量后,李帅君最终通过加10分的方式进入了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这一年,李帅君所在班级有十几个学生拿到了自主招生的降分资格。
华南师范大学自考全日制英语教育免试入学本科咨询电话或微信13316198699
华南师范大学自考全日制英语教育免试入学本科咨询电话或微信13316198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