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自考复习资料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五章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第一节 国民党在全国的统治和中间党派的政治主张
一、国民党全国政权的建立及其独裁统治
(一)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1927年七一五政变以后的一段时间内,国民党的南京国民政府和武汉国民政府仍然互相对峙。
张学良1928年12月29日从东北发出通告,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北洋军阀时代结束,国民党就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自己的统治。(东北易帜)
国民党所实行的是代表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利益的一党专政和军事独裁统治。1928年10月,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通过《训政纲领》。(规定国民党一党专政独裁统治的文件)
国民党政府实行一党专政的军事独裁统治:
首先,为了镇压人民和消灭异己力量,建立了庞大的军队。
其次,为了镇压人民和消灭异己力量,建立了庞大的全国性特务系统。
再次,为了控制人民,禁止革命活动,还大力推行保甲制度,规定十户为甲,十甲为保,分设甲长、保长。
最后,为了控制舆论,剥夺人民的言论和出版自由,还厉行文化专制主义。
(二)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社会经济
国民党政府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建立的。为外国侵略势力深入中国进一步敞开了大门,帝国主义的经济势力在中国得到进一步发展,并牢牢掌握了经济命脉,重要体现在重工业、交通运输业、金融财政以及重要的轻工业。
在国民党全国统治建立以后的一个时期内,中国主要是美、英、日等国互相争夺的对象。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的东北、华北、华中、华东、华南的大片地区相继成为日本的独占殖民地。抗战胜利后,美国资本迅速在国民党统治区的经济生活中占支配地位。
国民党统治时期,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占优势地位的仍然是封建经济。 土地集中在少数地主以及旧式富农手中,广大农民生活依然贫困。
官僚买办资本急剧膨胀。成为国家垄断资本,垄断全国的金融和工业。国民党统治在全国建立以后,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任务。(两座大山变三座大山)
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任务。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具有的特点。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所经营的,是中等规模和小规模的资本主义经济。特点:第一,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始终没有成为主要形式;第二,工业资本所占比重小,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所占比重大;第三,主要是纺织、食品工业为主的轻工业,缺乏重工业的基础,不能构成完整的体系;第四,规模小、经营分散,技术设备落后,劳动生产率低;和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中间党派的活动及其政治主张
它们的社会基础,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处于国民党和共产党之间,不满帝国主义侵略和国民党的独裁统治,要求民主和发展资本主义,九一八事变后,大多要求抗日;同时,又不赞成共产党的纲领、路线,不赞成红军战争和土地革命战争。
影响比较大的中间派:邓演达领导的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又称第三党);梁漱溟为首的乡村建设派,黄炎培为首的中华职业教育社;曾琦、李璜、左舜生为负责人的中国青年党(又称醒狮派、国家主义派);张君劢、张东荪、罗隆基为代表的中国国家社会党(又称再造派)等。
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第三党)成立于1930年8月。
其成员是:一部分国民革命时期的国民党左派和一些国民革命失败后因为各种原因脱离共产党组织的人士。
一方面不满国民党当局的内外政策;另一方面又错误地认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主张不适合中国国情。希望国共之间另立一个新党,走另一条复兴中国革命的道路。
政治上主张进行平民革命,推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建立各级平民政权;经济上主张实行土地国有,实现“耕者有其田”。
1935年11月,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改组为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投入到抗日民主运动的新潮流之中。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一、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和人民军队的创建
(一)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艰难环境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形势转入低潮,中国共产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二)中国共产党人发动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
1927年7月中旬,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委会决定了三件大事:
将党所掌握和影响的部队向南昌集中,准备起义
组织湘鄂赣粤四省的农民,在秋收季节举行暴动
召集中央会议,讨论和决定新时期的方针和政策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了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
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方针,保证中国革命的继续向前发展。选出了以瞿秋白为书记的中央临时政治局。毛泽东在发言中着重阐述了农民问题和武装斗争对于中国革命的极端重要性。(会议内容)
八七会议给正处在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出路,为挽救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这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一个历史转折点。(历史地位)
1927年8月1日,以周恩来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及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会人,率领共产党掌握或影响下的北伐军2万多人在南昌举行起义。南昌起义的意义:
第一,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而前赴后继的革命精神。
第二、成为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伟大开端。
第三、它揭开了土地革命战争的序幕。
毛泽东作为中央特派员到湖南改组省委并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1927年9月9 日起义爆发。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特点:
第一、放弃了“左派国民党”运动的旗号,公开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帜。
第二、不仅是军队的行动,而且有数量众多的工农武装参加。
三湾改编是秋收起义失败后部队在江西省永新县境内三湾村进行的一次整编。
三湾改编的主要内容:将原有的一个师缩编成一个团;在部队中建立共产党各级组织,将党的支部建在连上;成立各级士兵委员会,部队内部实行民主管理。三湾改编成为建设共产党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重要开端。
1927年10月7日,毛泽东率领部队抵达江西宁冈县茅坪,开始了创建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的意义:
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为共产党领导的其他各地的起义武装树立了榜样。
开辟了一条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共产党深入农村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的正确道路。
代表了1927年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
1927年12月11日,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张太雷和叶挺、叶剑英等领导发动了广州起义。起义军一度建立了苏维埃政府,起义最终失败。
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开辟
(一)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以农村为工作重点,到农村去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建设根据地,这是1927年以后中国革命发民兵的客观规律所要求。
1928年10月和11月,毛泽东写作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文章,科学回答了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第一、中国是几个帝国主义国家间接统治的政治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根本原因)
第二、国民革命的影响。
第三、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
第四、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
第五、共产党组织的坚强有力和各项政策的正确贯彻执行。
1930年1月,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实际批评了国产国际和中共党内某些人坚持的“城市中心论”,提出了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是对1927年后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斗争经验的科学概括,它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同当时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作坚决斗争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1930年5月,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表现了毛泽东开辟新道路、开创新理论的革命首创精神。
(二)红军反“围剿”作战的胜利与土地革命的深入
红军游击战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农村根据地成为积蓄和锻炼革命力量的主要战略阵地。
1930年10月到1931年7月,三次反"围剿"胜利。
中国共产党发动和开展的土地革命
农民土地问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基本问题。开展土地革命,就是要消灭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土地革命是红军反“围剿”胜利和革命根据地发展的重要条件,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的主要任务就是发动和开展土地革命。
1928年12月,毛泽东在井冈山主持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以立法的形式,首次肯定了广大农民获得土地的权利。
1929年4月,毛泽东在兴国发布第二个土地方,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1931年2月,毛泽东明确规定农民已经分得的田归农民个人所有,废除了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实现了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毛泽东等人还规定了土地革命中的阶级路线,即坚定地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土地分配方法,即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土地革命的开展,充分调动了根据地农民发展生产和参军参战的积极性。
第三节 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一、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一)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省瑞金县叶坪村举行。大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以及土地法令、劳动法等法律文件;选举产生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宣告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毛泽东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实行各级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
苏维埃政府还组织农民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增加农作物产量。
苏维埃政府开展同国民党统治区的经济贸易往来,设置了对外贸易机关,奖励私人商业输出输入各种必要的商品。
苏维埃政府注重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工农群众的文化水平。
(二)"左"倾教条主义的危害,土地革命战争的严重挫折
在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左"倾错误先后三次在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机关取得统治地位。
第一次是1927年11月至1928年4月的“左”倾盲动错误,认为革命形势在不断高涨,盲目要求“创造总暴动的局面”。
第二次是1930年6月至9月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地认为中国革命乃至世界革命进入高潮,盲目要求举行全国暴动和集中红军力量攻打和夺取武汉等中心城市。
第三次是1931年1月至1935年1月以陈绍禹(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
原因:第一,八七会议以后,党内一直存在着的浓厚的近乎拼命的冲动。始终没有能够从指导思想上得到认真的清理。第二,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理论素养还不高,实践经验也很缺乏。第三,共产国际的干预以及对王明的全力支持,更使许多人失去了识别和抵制能力。
危害:六届四中全会后,党在国统区的工作混乱,组织遭到严重破坏;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继续推行“左”倾错误;白区党的工作遭到破坏,临时中央政治局迁到中央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
1931年11月中央苏区党组织第一代表大会(通常称“赣南会议”)。
二、遵义会议与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一)中央红军实施战略大转移
1934年10月中旬,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8、2万人撤离根据地,向西突围转移,开始震惊中外的长征。
(二)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经过激烈的争论,多数人同意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意见,批评了博古、李德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的错误。会议增选了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并委托张闻天起草《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即遵义会议决议)。
意义:(1)遵义会议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领导,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2)遵义会议的召开证明,作为一个严肃的、对人民负责任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从来都是正视自己的错误,并注意从自己所犯的错误中学习并汲取教训的。
三、红军三大主力部队胜利完成长征
(一)长征的胜利结束
中央红军长征的起止时间是: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红军长征起止时间是: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
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先后同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静宁将台堡(今属宁夏回族自治区)会师,胜利结束长征。
(二)长征的伟大意义
第一,它粉碎了国民党“围剿”红军、消灭革命力量的企图,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
第二,通过长征,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了西北,这为迎接中国人民抗日救亡的新高潮准备了条件。长征结束后,随着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开始了。
第三,长征保存并锤炼了中国革命的骨干力量。
第四,长沙播撒了革命的火种。
第五,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广州自考专升本科物业管理报读咨询QQ215308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