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自考复习资料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
第三章 辛亥革命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一)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之所以在20世纪初的中国发生,是与当时中国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密切相关的。一方面,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民族危机加深。另一方面,社会矛盾激化,民变四起。
(二)清末“新政”极其破产
清末“新政”涉及面很宽,一是改革管制,整顿官吏。二是改革兵制,训练新军。三是改革学制,提倡心血。四是奖励工商,兴办实业。
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由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首先发动的,其阶级基础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骨干力量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一)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
198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兴中会。1895年春,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并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词,决心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政权。
1904年孙中山发表《中国问题的真解决》一文,指出只有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中华民国”,才能真正解决中国问题。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
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驳斥康有为的保皇观点,歌颂革命是“启迪民智,除旧布新”的良药,强调中国人有能力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邹容的《革命军》,阐述了在中国进行民主革命的正义性和必要性,号召人民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共和国”。
陈天华的《警世钟》和《猛回头》,抨击了外国列强瓜分中国的罪恶图谋,揭露了清政府的卖国行径,号召人民推翻这个“洋人的朝廷”。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黄兴等人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公举为总理,黄兴被任命为执行部庶务,实际主持会内日常工作。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机关报为《民报》。中国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一)三民主义学说
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的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一是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二是变“次殖民地”的中国为独立的中国。
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
民生主义的内容是"平均地权".基本方案是:核定地价,按价征税,涨价归公,按价收买。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提出了一套在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备的民主主义的革命纲领。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推动了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运动的发展。(意义)
(二)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1905年至1907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和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改良派,分别以《民报》和《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展开论战。主要围绕以下问题:
第一、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这是论战的焦点。
第二、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第三、要不要社会革命。
论战的意义:
第一、论战划清了革命和改良的界限,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实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参加到革命的行列。
第二、论战使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三民主义思想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促进了革命力量的壮大。
这个胜利,为推翻清政府统治的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阶级局限性和历史局限性:
第一,革命派未能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不仅不敢旗帜鲜明地提出反帝口号,反而希望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
第二,革命派缺乏对民主建政的深入认识,其方案也不十分具体和具有可操作性。
第三,革命派未能把土地制度改革和反对封建主义联系起来,从而无法真正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第二节 辛亥革命的任务与失败
一、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覆灭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一)各地武装起义与保路风潮
影响最大的是1911年的广州起义。1911年4月27日,黄兴带领,史称黄花岗起义
1911年5月,清政府皇族内阁为筹集借款,宣布“铁路干线收归国有”,将粤汉、川汉铁路利的路权出卖给了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帝国主义,引起湖北、湖南、广东、四川四省民众的前列反对,保路运动就这样兴起,四川省尤其强烈(成为武昌起义爆发的导火线)
(二)武昌起义和各地响应
由于革命形势的成熟,湖北新军中的共进会和文学社联合在武昌举行起义。1911年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三天之内,成立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武昌起义引来了全国响应,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爆发了各种各样的武装起义和群众自发斗争,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在中国延续了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覆灭。
(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布成立
1911年底,孙中山从海外回到上海,独立各省代表在南京正式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正式成立,改国号为“中华民国”,以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
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第一,在人员构成上,资产阶级革命派控制着这个政权。第二,在实施的各项政策措施上,集中体现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愿望和利益,也一定程度上符合广大中国人民的利益。
1912年3月,临时参议员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而“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设国务总理,作为政府首脑;内阁辅佐临时大总统作为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设法院,行使司法权;设参议院为立法机关,行使立法权,参议院有弹劾大总统和国务员的权利;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享有人身、财产、集会、结社、出版、言论等自由,享有请愿、陈述、考试、选举与被选举等民主权利。
《临时约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南京临时政府的局限性:
第一,企图用承认清政府与列强所定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和所欠的一切外债,来换取列强承认中华民国。
第二,没有提出可以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政策和措施,反而以保护私有财产为借口,维护封建土地制度以及官僚、地主所占有的土地和财产。
二、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及其局限性
(一)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创立了中华民国;
第三,辛亥革命开启了思想进步和民族觉醒的大门;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风气的新变化;
第五,辛亥革命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二)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资产阶级革命派自身的软弱性。
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纲领;
第二,没有充分发动和依靠民众;
第三,没有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发挥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作用。
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民族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取得最后胜利。
三,北洋军阀的统治和反北洋军阀的斗争
(一)北洋军阀的统治
北洋军阀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军事、政治集团,从1912年袁世凯掌权到1927年张作霖逃出北京,控制中央集权达十五六年之久。
在政治上,北洋政府实行军阀官僚的专制统治。一方面,大力扩充军队,建立特务、警察系统,剥夺人民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各种政治权利,任意逮捕、杀害革命党人和无辜民众。另一方面,毁弃辛亥革命过程中孙中山苦心缔造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在经济上,北洋政府竭力维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
在文化思想方面,北洋政府尊孔复古。
1913年6月,袁世凯发布《通令遵从孔圣文》
(二)反北洋军阀的斗争,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发动“二次革命”,反对袁世凯对民主制度的摧残。(1913年7月,史称赣宁之役)
组织中华革命党,反对袁世凯专制统治。(1914年7月,孙中山在东京正式成立中华革命党)
发动护国战争,反对袁世凯称帝。(1915年12月25日,蔡锷宣布云南独立,护国运动爆发)
发动第一次护法运动,反对段祺瑞破坏《临时约法》、拒绝恢复国会。(1917年7月中旬,孙中山率部分国会议员南下广州,发动第一次护法运动)
发动第二次护法运动。第二次护法战争的失败,标志着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1920年11月,孙中山重返广东,恢复军政府,领导第二次护法运动。)
广州自考专升本科市场营销报读咨询微信号13316198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