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考自考周末班一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章笔记
第三章 中国传统的生产生活文化
第一节 中国传统的生产经济文化
中国的生产经济文化:指在中国传统的农耕自然经济的基础上,所产生、发展和连续传承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又称农业文明。
中国农业经济的多元文化因素:中国的生产经济文化的基础,是农耕自然经济,除此之外,还有牧业、林业和渔业等。在我国历史上,农业文化与游牧文化的联系尤为密切。
社稷: “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后来用“社稷”代表国家。
农耕自然经济:依靠种植农作物以自给自足的经济。
中国生产经济与文化特征:(1)天时、地利、人勤的重农经验;(2)以工补农、以商求富的农人心理;(3)精打细算、知足节用的务农传统。
农耕灌溉文化:农耕灌溉是中华民族生产文化的主体内容。
农耕灌溉文化的主要部分:南方农业是稻作型农耕文化,主要标志是栽培水稻和整修田埂、水渠,使用水车等。北方农业是麦黍型农耕文化,主要标志是栽培麦子、黍子、高粱、玉米、谷子、裨子、豆类,以犁耕为主和井渠双灌等。南北方的农耕文化也具有许多共同点,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二十四节气文化。
农业岁时历法的文化价值:至西汉中期,历法定型,二十四节气同时确定下来,成为统一的历法定制。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地球和月亮的运动变化所制定的一种计时方法。每到重要的节气来临,当朝皇帝都要亲自举行农耕示范意识,表示启动全国的农耕生产。两千多年来,我国的农民按照二十四节气安排农业生产生活,促进了农业社会的发展。
二十四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署、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农书对农耕文化思想的概括:在我国古代,出现了许多农书,这些农书对古代农耕操作的经验和农学思想做了阐述,标志着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文化思想正在得到归纳和整理。其中比较重要的有:汉崔寔《四民月令》、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唐陆龟蒙《耒耜经》、宋陈敷《农书》、明徐光启《农政全书》、明宋应星《天工开物》、清张履祥《补农书》等。这些书的内容,包含了官方生产管理和地方生产知识两部分的内容,并概括了一些基本的理论思想和操作方法,表现了很高的文化意识。其中,历代农书提出的主要农业经营思想与生产知识,有以下几点:第一、统筹水土利用规划;第二、调整好农业生产关系、第三、“荒政”思想;
第四、人力胜天说。
农政思想的历史地位:在我国传统的农业社会中,因为国家经济即农业经济,社会生产即农业生产,所以在上层文化中,形成了一套农政思想。农政思想的核心是“政绩”观和“勤农”观。
“政绩”观:指历代统治者把农业收成的丰歉,当作考察国计民生的好坏和自己得政或失政的一个标准;
“勤农”观:指确立以农为本的原则和制订一套劝勉农事的治国方略。
(唐《开元占经》和《四时纂要》是比较重要的农政文献)
我国商业发展的过程:在商周时期,我国市商贸易有了一定的发展,并开始使用货币。春秋时各国都城均设置了市场。战国时商业都市崛起。秦汉以后长安、洛阳等地以形成商业网点。到唐代以出现专卖店。宋元以后商品经济逐步发展。至明代中叶,我国产生了资本主义的经济萌芽,商业经济更加显示其活力。
我国民族商业的两个文化特点:一是汉族与多民族地区的内贸活动频繁,商路通达,推动了各民族间的往来和文化交流。二是中国与东方邻国和西方国家对外贸易的兴起,历史悠久,开辟了中外交流的长期通道。
传统市商贸易的文化特征:限于农业生产经济框架内的发展,也使我国的民族工商业更富于农业文化色彩,这反而成了一个特点。我国很早就开始管理市商贸易,并从礼俗制度上,规定了它的经营秩序,这对后世的商业活动产生了长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文促商的传统,在历史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在今天也有它的现实作用。
市商贸易的四种模式:(1)市,即集中贸易的场所,明代以后逐渐形成街市;(2)墟,南方把定期的场所称作“墟”;(3)集,北方把约定俗成日期的贸易场所叫做“集”,为三天一小集,五天一大集;(4)会,从唐代起,把在寺庙节日期间举行的、规模比较大的贸易活动称为庙市,后来发展成庙会。庙会不全是官办的,而是官民合办或民间自发的。赶庙会不仅仅是购物,还有朝圣、游玩、娱乐,带有集体性、类型性的民族传统文化事象。
市商贸易的方式:(1)农商兼营,从业者称摊贩。经营方式是把货物摆在道边、路口或集市地面上,也有推车、挑担或设架放货的。其中有些是以物易物的、与赢利无关的互惠行为。(2)行商经营,即由卖主向买主主动汇合的商业经营方式,也就是从产地进货,到需地销售。靠行商运销,甚至长途贩运赢利。历史上的徽商、晋商都很有名气,晋商以“船帮”、“车帮”等长途贩运方式,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以至日本、俄国等。(3)坐商经营,即以定点店铺经营,是一种买主向卖主主动汇合的经营方式。从前的坐商经营都有固定资产、流动资金和相对稳定的劳资关系,形成了一些钱庄、银号、商行等规模教大的贸易集团。
市商的经营之道:市声;商幌;牌匾、字号。
商业习俗:敬财神、经销、广告
工匠集团:手工技术工人,为了一定的目的组织起来共同行动的团体。
行会组织:亦称行业组织,是手工业者自发组成的同行业组织。其职能是互相共济,保护行业利益,也叫同业公会。(行会的管理方式主要有:祖师崇拜、师徒传承、行业禁忌。)
“匠技”的文化史意义:历史传说解释工匠有三个特点:(1)具有手工艺性,讲究手的巧慧、手的经验、手工的审美效果,肯定用双手实现大脑想法的工匠能力。(2)缺乏大机器生产的合作性,传统的手工业劳动是小规模的,超出了一定的控制范围扩大经营,产品就会变形。(3)惟一性,指一些手工产品被认可后,人们随之形成比较固定的欣赏习惯;一样的活儿,换了别人干,就不认了。
民族手工业对农业文化的促进作用:手工业是农业社会演进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假如没有手工业,中国的民族经济到了封建社会末期,就不能借助大机器和新思想的力量,向现代社会转型,在世界竞争的轨道上就无法提速。
第二节 中国传统的日常生活文化
(中国的日常生活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生存文化)
民居:民居是承担居住、祭祀、婚姻、财产分配、权力继承、家庭义务和社会职能的场所。
居住建筑的文化含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居住方式、居住建筑格局和仪式。
居住方式:我国的居住用房主要有五种形式;半穴式、井干式、干栏式、石室、土木结构或土石结构式。
居住建筑格局:我国古代民居建筑格局的文化含义主要体现在以下诸方面:(1)确定居室周围边界的院墙。(2)家庭与社会联结的通道,居住的入处、院门,必是神灵的把口。(3)庭院。是院墙与居室之间的空地,是人神相处、人与自然相处的场所。(4)居室。居室建造、使用的原则:一是睡处,二是接神、待友、议事的公共空间——正房。
居住建筑仪式:选址仪式、上梁仪式、贺新房仪式、使用家具的仪式、搬迁仪式、居住仪式。
饮食:从中国文化史上说,研究饮食,就是研究在中国文化的系统内,人们吃什么和怎么吃。
饮食的文化观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民本思想(饮食,是儒家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的组成部分;足食,是让国民吃饱,是传统社会稳定秩序的一项国策);(2)节约粮食:(3)人格教育(4)食疗观。
饮食文化:饮食行为,从本质上说,不是指个人餐饮的选择,是指共同的历史背景和民族文化基础,指人们在这方面连续重复的群体实践。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仪式饮食;(2)阶层饮食;(3)节日饮食;(4)民间组织饮食;(5)待客饮食;(6)馈赠饮食。
服饰的功能:服饰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种独有的创造和技巧。服饰起源于双重性格,第一重性格是实用,第二重性格是装饰。(服饰的构成要素是:质、形、饰和画)
服饰的形制有四种基本类型:第一,衣着;第二,附属装饰品;第三,人体自身的装饰;第四,带有装饰性的生产工具、护身武器和日用品。
服饰的自然与人文文化含义:自然范围内的服饰文化标志包括环境标志、性别标志、体形标志、年龄标志。人文范围内的服饰标志包括信仰标志、阶层标志、礼仪标志、政治含义、职业标志和审美标志等。
交通行旅文化的两个组成部分:交通行旅是伴随着人类迁徙的脚印、生产运输的路线和彼此沟通的需要发展起来的。我国的交通行旅文化显示了复杂的内容:一是民族文明的发展、前进;二是各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各种文化心结。
我国交通行旅的文化心结:我国交通行旅文化,表现了各族人民长期以来形成的各种文化心结,这主要表现在:(1)交通设施的习俗传承;(2)运输工具的习俗传承;(3)交通行旅行业的习俗与传承。
家庭:是指共同居住、经济协助、有血缘关系的社会集团。
家族:家族是由出生和婚姻形成的亲属关系,其中包括血缘关系和婚姻关系。
中国家庭结构的文化要素:我国传统封建社会中,形成了以血缘关系为重心的家族体系,姻缘关系服从于血缘关系。家庭成员的地位在血缘关系中找,具体可分为血缘九族制和血亲五服制。孝祭的规定五服以内是近亲,五服以外是同宗。
中国家庭文化管理的要素主要有:(1)字辈谱,这是记忆性的文化链,它表示了家族内部的角色差别和地位等级。绝对地从血缘系统上“论资排辈”。(2)家谱,保存和延续辈分等级的一种文化方式,是维系家族文化的经典。(3)家风,是由家族共同体世代沿习,用以规范家族内部的行为和秩序的习惯法。(4)人生礼仪,包括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寿礼和葬礼。(5)家庭关系与地缘关系的结合体,又称家族共同体,它有以下两个主要的文化功能:血缘凝聚力、地缘凝聚力。
家族共同体的地缘合作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产互助;二是生活互助;三是在公共地的建设上实行基层民主制,用以维护村民的共同利益。
社区(与地方圣地)文化活动的特征:对神仙、圣贤所在地的崇拜;交换农副产品;赌胜;吃喝;娱乐。
社区文化互动的历史价值:(1)社区文化活动可以跨越民族的界限成为一个地方社会的共同活动;(2)社区文化活动可以保持各地方、各民族的文化特质;(3)社区文化活动可以保护地方文化遗产。
第三节 中国的民族科技文化
传统科技:中国传统科学技术是一个历史概念,就广义而言,就是在中国社会中曾存在的各种传统科学和技术成果。
中国传统天文学:中国传统天文学就是天象观测和历法制定两方面的知识和研究。
阴阳合历:亦称阴阳历、夏历,以月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为一个月,但设置闰月,使一年的平均天数跟太阳年的平均天数相符合。
中国传统历法的基本元素是日、气、朔三点。
中国传统算学的特点:首先是其应用性;其次是独特的筹算记数法;三是以算术、代数为主,几何学不发达。(保留至今的传统算学知识:七巧板、韩信点兵。)
中国医药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理论的瑰宝。中国医学的形成,一方面来源于对临床医疗经验的归纳,一方面与整体民族文化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例如神仙方术、道教思想、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宋明理学等,均对中国中医药学的形成与发展产生相当深刻的影响。(1)医学:在古代被视作“方技”,它包括、“神仙”、“房中”四部分。后来 “经方”和“医经”逐渐成为传统医学的主体。两汉时期传统中医学的理论框架定型,直至今日。后来相继出现了一些经典医学著作如《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两汉时还形成了中医的“四诊”的诊断技术,即望、闻、问、切。其中的切创立了中国独特的脉学理论。从汉到宋,医学理论一剖有了发展,相继出现了关于切脉、针灸以至于法医等专著。明清时代在探索免疫治疗上有重大突破。中国至少在16世纪时用人痘接种的方法预防天花。(2)我国的药学是传统医学的一部分。西汉时出现药学理论,出现了“本草”一词。中国古代药学又称“本草”之学,主要是记述药物名称、性状、功能、主治、产地及采集、加工、保存等知识。后来的“本草”著作中还附有治疗的范例。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完成了集中药学大成的伟大著作《本草纲目》,这是一部中药学百科全书。
四大发明的内容、发明者与发明时间:造纸术,发明者传说是东汉时期的蔡伦;印刷术,唐代初年,我国出现雕版印刷技术,宋仁宗时期,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火药的发明至迟在唐朝;指南针,战国时期,我国制成了最初的指南针—司南,到北宋末年,指南针以被用于航海贸易。
四大发明的对外交流:四大发明在我国发明后,均传至国外。造纸术发明于公元2世纪初,公元8世纪传至中东阿拉伯国家,12世纪传至欧洲。雕版印刷创于公元7世纪,公元8世纪就传入日本。活字印刷术创于公元11世纪,自公元13—14世纪传至欧洲。指南针在12世纪中国用于航海后,中国商船在印度、南洋和波斯湾一带活动,于是先是阿拉伯人学会了指南针技术,继直传入欧洲,导致世界市场的出现。火药约产生于公元9世纪末期,公元10世纪先传入蒙古、阿拉伯,13世纪传入欧洲。火药在世界政治、商务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
四大发明的民族成就感与历史局限:四大发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象征,为中国和世界的文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尽管有四大发明这样的科技成果,但这些发明创造始终未成为社会前进的主流。中国古代的许多科技发现都无法得到社会的推广和应用,往往出现中断、失传的现象。这与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性质和制度分不开的。
成人高考自考周末班咨询Q215308936
成人高考自考周末班咨询Q215308936